請按此觀賞【爺爺,您回來啦~

這實在太搞笑了,不得不讓我中斷一下要連載的【基隆朋廚咖啡館食記】。

西安后宰國小的「爺爺(停頓) ,您回來啦~您終於(停頓) 回來啦~」一呼成名,讓連爺爺在鏡頭前憋笑,差點丟了禮貌,同時也讓台灣方面瞠目結舌,笑到翻掉。

但重點是,我必須承認二十年前,我也幹過類似的事情。

受到兄姐的影響,我從小說話就是字正腔圓的。該捲舌的捲舌,該ㄓㄔㄕ的就不會ㄗㄘㄙ,那種ㄣㄥ不分的也絕不會發生在我身上。我不是刻意的,只是如果我發音不標準,會讓我全身不對勁,還非得糾正一下。再加上看起來膽子很大,因此一進小學一年級,就被老師指定參加學校舉辦的「朗讀比賽」。然而我這人開竅的晚,壓根兒不知道什麼叫朗讀,老師便給我一本都是注音符號的讀本,要我回家練習大聲的唸出來。

到了比賽的當天,所有的參賽小朋友都要從那本讀本裡抽一篇文章來比。而我,當時真的很蠢,完全搞不清楚這抽籤的目的,笨笨地抽了號碼之後,一上台,批哩啪啦地還是從第一頁開始大聲地唸出來。不知道究竟唸了幾篇,直到一位老師阻止我要我下台,我才鞠個90°躬下來,仍然不知道我鬧了笑話。後來結果揭曉,我得了第二名,天曉得是怎麼得來的。

到了小學四年級,我終於知道朗讀是怎麼一回事,加上有個唸大眾傳播的姊姊,一天到晚聽她用標準到不能再標準的國語唸著稿子,所以耳濡目染,我也開始咬文嚼字起來。舉個最誇張的例子,「新  聞 "wen"」,我就得唸「新 "ven"」。而且聲調也講究起來,要比平常講話高的八度才算上的了比賽的檯面。又一次的比賽結果揭曉,我還是第二名。

小學五年級,我又更進一步,除了咬字清晰,聲音高八度之外,我還注意到其他小細節了。比如說,上台之前,要在講台下先向國父遺像深深地敬個禮,接著有自信地緩步上台,微笑,眼神堅定地掃過評審,並且說:「各位 "vei"老師,各位 "vei"同學,大家好(停頓 2秒)。我今天要朗誦的題目是OOO,OOO(要重複一次)。」微笑(停頓 3秒),然後才開始朗讀。此外要配合文章的內容,而製造出不同的「聲音表情」。那時朗誦的內容多為反共復國的愛國詩篇,如果遇到「海棠啊海棠!這一切的陰霾總會過去! 」這類的句子,不難想像,我的「聲音表情」只會比后宰國小的「多少個檸檬,隔海的親人要回鄉 」,更要慷慨激昂。這種愛國詩篇算是好發揮的,因為只要極盡噁爛之能事就好啦!難不倒我。但晴天霹靂!我抽到的居然是一篇平淡無奇的白話文章,題目叫做「當國旗升起的時候」。「當國旗升起的時候,我挺身立正,舉手敬禮。看!那國旗飄揚在空中,是多麼壯麗的景象啊.... 」白話文...歐買尬...白話文是最難呈現那種虛假出來的情緒的!不過,不敢說身經百戰,好歹我也有多次比賽的經驗,當然勝利在望。同樣地,我依舊拿了個第二名。

小學六年級,我還是代表班上參加朗讀比賽。但這回抽到的題目可就觸霉頭了:「我失敗了」。心中一驚!「這什麼爛題目?」罵歸罵,我站在台上還是得裝出一副打了敗仗、要哭要哭的聲音。「我失敗了。像秋蟲一樣倒了下去...。 」這回我可真的失敗了,因為我敗給隔壁班那個束著兩條烏黑長辮,笑容燦爛的漂亮女生,她的題目是「迎向光明的每一天」。

那個年代的我們,不管是參加演講或朗讀比賽,還有國文的作文,總免不了這一類的誇張意識型態表現。只是隨著時代改變,這種噁心巴拉的呈現方式早就成為歷史名詞,如果要找還真得去BBS上的 chidlhood童年板上,呼朋引伴來討論才行。現在這些記憶,又再度被對岸天真的孩兒挑起,擔當演出。我看著這則新聞大笑,卻彷彿也在嘲笑自己當年的蠢模(ㄇㄨˊ)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rista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