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事實上,我們不該繼續糾舉那些深沈的社會弊端。我們需要的是回歸幫助人性向善的本質,做我們可以做的,阻止大環境繼續沈淪下去。

但如果依舊認為這是螳臂擋車,我們至少可以選擇讓自己享有私我的心靈幸福。於是,我想到了「講義雜誌」。

講義雜誌創刊於民國七十六年,是為了紀念一位建中的國文老師對人生的教誨:「幸福人生的精髓就在這八個字:講義、養氣、樂天、知命。」第一次接觸這本雜誌是國中時期,講義雜誌創刊初期,愛書如命的哥哥買了幾期回家。當時年紀小,很多內容似懂非懂,但也覺得其中安排的小故事饒富樂趣。另外,我也喜歡這本雜誌納入中文成語教學辨析的部分,它有些類似讀者文摘那種說文解字的單元,對文字能力的增進助益不小。

經過幾年的唸書生涯,開始教書之後便常有機會去老師家走動。老師一家也都是愛書人,固定訂閱的雜誌也許都有個五本上下,而「講義」也是其中一本。我是在這兒繼續我年少時期跟這本雜誌的緣分的。

講義鼓吹「新幸福主義」,藉由一篇篇的好文來幫助自己,同時也幫助他人獲得幸福。它藉由一個一個堆疊起來的方塊文字,不論是平淡的生活逸趣或者是動人的親情友情故事,直接訴諸讀者的大腦左半球(快樂的左半球),進而產生賜予幸福感的多巴胺物質。唯有心靈的平靜才能感受無窮的幸福,這種對幸福感知的理論,不管在東方的宗教哲學,或是西方大腦神經科學都獲得證實了(請見「延伸閱讀」)。

經由閱讀而感受幸福,是我喜歡講義雜誌的主要原因。另外,講義雜誌涵蓋的主題非常廣泛,從時事、勵志、幽默小品、旅行、文化探索等包羅萬象,用字典雅,絲毫沒有時下一般雜誌用字浮誇甚至粗俗的氣息。打開講義雜誌,也就開放了自己的心靈,準備踏上一種自在的閱讀旅程之中。

除了新聞傳媒,我們真的該反思自己是不是助紂為虐的幫兇?因為我們長期地讓右腦(負面情緒的右腦)操控我們的生活,也就習慣於以消極的態度去看待世事。心理學上不也認為?如果你想要自己成為怎樣的人,只要一直去想,終究會達到那個目標。如果我們不想讓自己,甚至社會,持續惡化,就要扭轉被右腦控制的劣勢情況。唯一的方法就是多多讓自己感受幸福,從閱讀好文章、從服務周遭人群,去換取豐富的心靈糧食。

《不斷幸福論》一書提出來的論點可以繼續讓大家重燃希望。「第一,我們對幸福的感知,比較取決於我們腦子感受的方式,而不在於外在環境;第二,一次的努力不足以改善這樣的感受方式,必須靠著重複與習慣才能讓腦子產生新的連結,而先決條件就是要付出一點努力開始去做。」幸福是可以學習的,不論現在外在環境多麼令人堪憂,只要自己樂意親近幸福,長久累積努力(而非像政客一樣短視),大家結合起來的力量終能改善狀況。也許這一代我們享受不到,下一代下下一代仍能遺傳我們的幸福基因。

[延伸閱讀]
Stefan Klein: Die Gluecksformel。中譯本《不斷幸福論》,陳素幸譯。大塊出版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ristabelle 的頭像
    christabelle

    Christabelle的藝想世界

    christa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