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Robert Frost: The Road Not Taken (1915)

按此聽詩人的朗誦
 

我也不知道我到底做的是對的還是錯的。更何況,「只有恰當與否沒有絕對的對錯」一直是我要提醒自己看事情的角度。

小高一剛考完第二次月考,現在課程上到的是比較輕鬆的英文詩。Poetry,嗯...如果對一個literature major(主修文學的人)來說可能有說不完的理論、介紹不完的押韻、音步、輕重音格律、還有聊上三天三夜也意猶未盡的詩評。一個主修英美文學的老師可能有很多很有創意的方式來呈現各種不同程度的英文詩,讓學生沈浸在優美的意象與旋律中。

但,我研究所唸的是語言學,語言的科學。追求這種科學量化的人的大腦,對於英文詩,我只能窮盡己力地帶著學生體會英詩的韻律節奏、詮釋詩中的意境及寓意,另外讓學生自己開口朗誦甚至寫寫自己的一首詩。此外,我能想到的就是播放名人朗誦詩作的音樂。

「郵差」就是我想到的專輯。這張專輯中請來好萊塢大明星來朗誦智利流放詩人Neruda的作品,同時背景是原聲帶裡的主題旋律。詩本身很難沒有錯,但我只是想讓學生聽看看,原來詩也有這樣的呈現方式。一邊富有感情的朗誦,一邊配上好音樂。

但早上我在上課前,把CD拿出來試播,而且想跟其他同事分享這張專輯。不料,

「這些詩唸起來就像是whisper的聲音吧?」一位同事不以為然。另外一位同事也跟著說:「對啊!這背景音樂太大聲了,蓋掉詩本身了。」

我立刻關掉音樂。

難道上英文課就一定要讓學生分分秒秒都清清楚楚的學到英文嗎?很抱歉,我做不來。

我之所以要讓學生接觸這些也許跟課程不是有那麼大關係的音樂,是因為英文本身就是一種工具嘛!它必須是考試的工具(這對學生來說似乎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很用力的教考試會考的英文),它也必須是讓生活更美好的工具(旅行、溝通、閱讀)。如果註定在這些學生往後的每個學期再也不能好好上poetry,而成為得自己自習、背背單字就好的那一課,那為什麼現在我們不能用這種方式讓學生接觸非考試要考的詩作呢?

創造力是一個人最豐富的資產。在現在學校環境這樣的教育場域、升學主義這樣的制度桎梏下,學生的創造力早就被我們磨耗殆盡。如果我們不能重新培養他們的創造力,那我們至少可以讓他們學著用不同的方式去「閱讀」這樣的文字。

下課之後,有一個學生跟我說音樂還真好聽。對大詩人的詩作沒感覺嗎?沒關係啊...至少音樂能感動你嘛!



以上不是抱怨,只是教學方式的不同選擇。

說到選擇。跟學生討論到上面這首Robert Frost的詩作 The Road Not Taken(未竟之路)。我原本只打算稍微提過,因為這首詩給高三學生來讀才有深刻的感受強度。但他們之中有人在國中的國文課裡上過中文翻譯作品,印象不深倒是,於是我仍舊與他們討論了一番。

「未竟之路」的大意是說,林中有兩條蜿蜒小徑,看起來兩者都一樣地少有人跡。詩人難以分身只能選擇其一,打算另日再訪另一條路。但誰知一旦選定就再也不能回頭,年復一年只能懊悔地跟人談論當日的不同選擇,卻能有如此不同的境遇。

Frost 擅長用這樣的自然景色比喻人生,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在暗示著人生中常常一做出決定就再也不能回頭。但小高一還沒有這樣的體悟,因此我拋了幾個問題給他們思考。

從小到大,你有沒有真正做過屬於自己的重大選擇?
要就讀普通高中是不是你自己決定的?
如果讓你有機會再選一次,你會選擇唸高中還是唸高職?

第一個問題,沒什麼人回答我,多半是因為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更可能是因為從來沒有人問過他們這樣的問題。第二個問題回答的很快,答案也很容易猜。「父母啊!」或「功課夠好啊!」第三個問題,答案多半是一致的。「還是會唸高中」,這個答案也是可想而知。

於是這些人又落入我的圈套。

「既然你們還是選唸高中,那這條路帶領你通往的是要上大學囉?那你們要選擇好好唸書考上大學?還是選擇打混?」鴉雀無聲。

「即便要選擇打混,也要選擇混的有聲有色啊~不要混了三年出去,學業也沒顧好,整個人也跟俗辣一樣。你們覺得這樣不上不下好嗎?」台下仍然沒有回應。

答案當然是不好。



好吧!輕鬆一點,看一看上一屆學生集體創作畫的「未竟之路」吧!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致 R.Frost:The Road Not Taken及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pa100x35.gi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rista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